第五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年会聚焦数智时代文明互鉴与知识体系构建
第五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年会聚焦数智时代文明互鉴与知识体系构建
11月9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成为学术界的焦点。当天,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在此举行第五届年会,并同步举办第三届院长/主编论坛。他们共同聚焦于“数智时代文明交流与知识体系构建”这一议题,在数字化的大潮中,积极寻求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彭青龙教授,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会盛大开幕
11月9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成为学术界的焦点。当天,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在此举行第五届年会,并同步举办第三届院长/主编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弗莱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百余所高校的三百多位代表,齐聚山城。他们共同聚焦于“数智时代文明交流与知识体系构建”这一议题,在数字化的大潮中,积极寻求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新方向。
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被年会吸引,他们来自各地,聚集在一起。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这场年会成为了学术交流的中心。他们对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抱有极大兴趣,打算在此深入探讨,分享心得,激发思维火花。
开幕词强调使命
彭青龙教授,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着重指出,在数字化时代,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有效打破文化壁垒,推动各国及民族文化共同向前发展。
他着重指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不仅是学术探索,还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此类研究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这激发了在场的学者们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教学理论新思考
刘建军教授在上海交大做了主题演讲,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他讲到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外国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理论支撑,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他提到,以往的教学模式可能已无法满足现今学生的需求。人工智能在外国文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颖的教学手段,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如何引导学生高效运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入学习的思考。这一话题引发了在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热烈讨论。
“世界文学”概念探讨
方维规教授在重庆大学就“全球化与世界文学的结构性关系”发表了看法。他深入探讨了“世界文学”的定义,阐述了全球化如何推动对其内涵的新解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学”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传统界限。
他发现,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世界文学”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为了更好地把握和领会“世界文学”,我们必须开阔眼界。这样,我们才能更高效地促进全球文学的交流与发展。这一观点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学科研究受重视
郭英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知名教师,对国内学者在文学、历史、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进行了细致分析。他强调,比较文学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观点和方法。
他讲述了多个跨学科研究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显现了不同学科相互融合时,比较文学研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资料和更深刻的认识。他鼓励学者们踊跃参与跨学科研究,希望借此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中西诗学深入对话
重庆大学的毛凌滢教授,以“宇文所安《沧浪诗话》英译”为主题,探讨了中西方诗歌理论深入交流的可能性。她运用具体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中西方诗歌理论在语言运用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她指出,中西诗歌理论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增进双方对文化的理解,还能催生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创新想法。通过研究《沧浪诗话》的英文版,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中西诗歌理论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加了本届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比较文学年会,那些精彩的活动环节是否让你对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你同意文章中的看法,那就点个赞,分享出去,表达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