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书写的艺术/艺术的书写国际研讨会在广州美院召开 四国专家深度交流
10月19日书写的艺术/艺术的书写国际研讨会在广州美院召开 四国专家深度交流
本次会议的两个分会场在书法与艺术研讨的领域里,表现十分出色。专家们的发言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并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在“书写的艺术”这一分会场上,德国汉堡大学写本研究中心的劳悟达研究员备受关注。她以“三绝”这一概念为研究起点,对黄庭坚的《老杜浣花溪图引》草书卷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伊朗艺术学院高等艺术研究院东方艺术系主任纳思霖,对伊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异同进行了研究。
本次会议的两个分会场在书法与艺术研讨的领域里,表现十分出色。专家们的发言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并引发了深入的思考。
黄庭坚草书卷探讨
在“书写的艺术”这一分会场上,德国汉堡大学写本研究中心的劳悟达研究员备受关注。她以“三绝”这一概念为研究起点,对黄庭坚的《老杜浣花溪图引》草书卷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她从诗、书、画三者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幅作品,发现了许多之前未曾被注意到的细节,使大家对黄庭坚的艺术成就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伊书法异同探
伊朗艺术学院高等艺术研究院东方艺术系主任纳思霖,对伊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异同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尽管两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各有特点,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传达方面,仍存在一些共同之处。此外,她还强调,文化差异对两国书法风格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跨文化书法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摹搨历程与技术
李宁,中国书法家协会大型活动处处长,专注于文献研究,探讨书法复制的历史和技术。他指出,在东晋时期,复制的主要对象是画作。从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到唐代,复制技艺逐渐完善,尤其在唐代中央文馆的推动下,达到了巅峰。这一发展过程揭示了古代书画保护与传承的关键途径。
书法特性之探讨
姚宇亮教授在讨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书法课题时,聚焦于书法的“图像性”与“书法性”。他提出,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制约又各自鲜明,对于书法的创造与鉴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深入剖析具体作品,观众对书法的这两大特性有了更为清晰的体验。
微型化艺术关联
在“艺术的书写”这一讨论环节中,来自锡耶纳外国人大学的意大利语史副教授李珂,对中世纪的小型艺术作品与早期美术文献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她详细介绍了《艺匠手册》以及相关资料中对泥金写本的描述,并揭示了那个时代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环境。
义例概念的源流
刘石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对义例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阐述了其历史渊源,以及在文学和碑志作品中的运用和批评传统。随着学术研究从“著述之文”转向“文人之文”,义例在碑志文体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众多相关论著的分析,使我们对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神僧文献与造像
梅林教授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他对神僧“杯度”的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进行了整理。在研究中,他探讨了“杯度”的生平和形象,并发现学界之前认为的“杯度”造像只有两尊,这一新发现为佛教艺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
研讨会主题概括
何方耀教授在研讨会上以“冷门绝学”作为主题关键词,突出了“书写”与“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他通过对书画发展的“程式化”视角进行剖析,研究了义例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会议尾声,他还对“三绝”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现场问答与交流
圆桌会结束之后,师生们纷纷提出问题,这些话题包括书法在国外的推广、波斯书法的深层含义、摹拓技艺被淘汰的原因以及宗教观念对书法的影响等。在场的嘉宾和主持人都耐心地给予了回答,整个交流的气氛非常活跃。
浏览完这些引人入胜的讨论内容后,你有没有特别钟爱的某位专家意见?可以点个赞,转发一下,也欢迎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