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自我否定历程:从法国学派到美国学派的危机与斯皮瓦克的学科死亡论
比较文学的自我否定历程:从法国学派到美国学派的危机与斯皮瓦克的学科死亡论
比较文学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但对其定义的理解却存在分歧。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定义,这对研究工作极为关键。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为比较文学确立一个清晰的定义。研究比较文学,得先对它的基本概念达成共识。提到“比较文学是跨学科范畴”的说法可能会让人困惑。否则,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可能会受到损害。大家是否觉得,依据“国别”这一准则来划分比较文学,能否有效攻克比较文学定义中的众多难题?
比较文学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但对其定义的理解却存在分歧。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定义,这对研究工作极为关键。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为比较文学确立一个清晰的定义。
寻找定义共识的必要性
研究比较文学,得先对它的基本概念达成共识。不同流派、不同时期对它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找到共同点才是关键。既然大家都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那它就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不能含糊不清。在定义上寻求共识,对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者的交流合作都有好处。
“跨学科”定义的困扰
提到“比较文学是跨学科范畴”的说法可能会让人困惑。像“比较文学既是那样,又不是那样”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亨利·雷马克虽然没有直接用“跨学科”这个词,但他讨论的是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而这本来就是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如果把比较文学定义为跨学科的研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困难。
研究者兴趣与学科规定性
研究者可能对其他学术领域感兴趣,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能理解比较文学这一独特学科的要求。比如,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可能也会研究历史、哲学等,但这并不影响比较文学独有的特点。这两者不能混同。否则,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可能会受到损害。
“跨民族”与“跨语言”定义的局限
若将比较文学界定为“跨民族”和“跨语言”,那么在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中,这样的定义尚能成立。但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在这样的国家,文学可能会跨越民族和语言的界限。以我国为例,我们拥有56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所以国内文学自然涉及了众多民族和语言。因此,我们不能仅用这两个维度来定义比较文学。
“跨文化”与“跨文明”定义的误区
跨文化研究并不仅限于文学比较,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同样重视这一领域。而且,这种研究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比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文学现象的看法可能大相径庭。再者,“跨文明”这个说法也不太准确,因为文明与文化的界限同样容易造成混淆。
以“国别”定义比较文学
“国别”这个概念清晰且被普遍认同,被各个学术流派和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共同采纳。在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初期,李赋宁提出了一个定义,强调比较文学关注的是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国别”作为比较文学的定义,能帮助我们明确学科属性,同时也有助于在具体研究中确立方向和关注点。
大家是否觉得,依据“国别”这一准则来划分比较文学,能否有效攻克比较文学定义中的众多难题?若这篇文章给您带来了一些思考,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