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乐黛云教授逝世:中国比较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巨擘,享年93岁

乐黛云教授逝世:中国比较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巨擘,享年93岁

1948年,乐黛云同时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对北大的学术氛围充满敬意,对现代文学研究情有独钟,于是她果断放弃了其他机会,选择了北大,从此与北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乐黛云的学术生涯因此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自1976年改革开放以来,乐黛云教授肩负起了新的使命。乐黛云教授在我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北大抉择

1948年,乐黛云同时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父亲期望她前往南京的中央大学深造,然而乐黛云内心深处更渴望去充满革命精神的北京大学。她对北大的学术氛围充满敬意,对现代文学研究情有独钟,于是她果断放弃了其他机会,选择了北大,从此与北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乐黛云的学术生涯因此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在北大的学术环境中,她得以茁壮成长,对文学研究的深入挖掘始终未曾间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学术界的成就也留下了璀璨的光辉。

授课开端

自1976年改革开放以来,乐黛云教授肩负起了新的使命。她首次向朝鲜及欧美留学生展示了我国现代文学的魅力。许多人认为,向外国学生传授中国文学难以彰显学术造诣,对职称的提升也无实质性帮助。然而,乐黛云教授并未因此而退缩,她坚定地承担起了这一教学任务。

她开始了留学生班三年的教学生涯,未曾想,这三年竟然彻底改变了她后续的生活轨迹和学术追求,还在国际上播撒下了推广中国现代文学的种子。

教学革新

为了更好地向外国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文学,乐黛云投入了大量心血。那时,我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她努力寻求改变,向学生推荐了茅盾和巴金的作品。在授课中,她发现,若要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她本人还需深入研究西方文学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她的教学方法独到创新,效果明显。外国学生们被她风趣幽默、形象丰富的讲解所吸引,专心致志地听讲。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她教学成就的见证者,而且对她抱有极大的热情,给予她坚定的支持,助力她在学术领域不断进步。

学术互动

乐黛云的学术成果受到了同行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留学生班上的美国学生舒衡哲对此特别留意。舒衡哲,这位在历史学领域有所建树的美籍青年学者,对尼采思想在中国的影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她与乐黛云在学术上交流频繁,私下的友情也日渐深厚。

她们的交谈让乐黛云对中西方文学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让师生双方共同进步,不仅丰富了乐黛云的学术观点,还推动了中美两国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交流。

海外成果

乐黛云后来前往伯克利继续深造,在那里的两年时光里,生活充满了温馨与明媚的阳光。她在此期间,接连出版了两部英文作品。其中,《面向风暴》这本书,详细呈现了她度过“风暴”时期时的真挚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两部作品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她的作品让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学有了认识,也让他们对中国的某个特定时期有了直观感受,这对推广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正面作用。这两部作品更是她在国际学术界取得的显著成就。

国内贡献

回国以后,乐黛云在比较文学领域持续深入研究。她赞同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观点,认为推广国粹和汲取新知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学院首次开设了比较文学讲习班,吸引了超过200名青年教师加入。这些人后来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界的“黄埔一期”。

北京大学是她传授知识的场所,她教授的课程富有创意。1987年,一本叫做《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书问世,季羡林对其评价很高。在我国比较文学的新时期,乐黛云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普遍认为她不仅引领了学术潮流,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导师。

乐黛云教授在我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若您赞同本文的观点,不妨点个赞或者转发一下。

更多内容